时间:2025-08-27 阅读数:0 作者:党团建设
曹华萍,女,本科,中共党员,初中英语骨干教师,曾获“双优教师”称号,在阜南县举办的优质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。她秉着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的教育情怀,在三尺讲台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,用一个个教育故事传递红色基因,筑牢青年理想根基。
当“红星”映照教育沃土,当“奋斗”融入三尺讲台,作为新时代下的人民教师,我们该如何以师者之心续写党的教育事业华章?在此,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教育感悟。
初遇红星:在党旗下读懂教育的重量
2011年,我站在党旗下宣誓入党,那时的我还是一名大学生。毕业后,我选择进入一所乡村学校。记得接手的第一届毕业班,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,他们渴望被爱、被呵护,于是,我尽己所能陪伴他们,给他们满满的爱,陪他们包饺子、包粽子,一起为过生日的同学吹蜡烛,以此弥补他们在父母那所缺失的爱。转眼间,三年一晃而过,我的身份也在不断发生着转变,从小姑娘到妻子再到母亲,还记得有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:“十月怀胎,您却时刻与我们相伴,一天、两天,已不曾记得有多少个日夜,总是能看到您的身影......”。毕业时,有个同学偷偷塞给我一张纸条:“老师,您给了我们如妈妈般的爱与温暖!”那一刻我才懂,教师的奋斗,从来不是孤军奋战,而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。
追随红星:在三尺讲台践行初心诺言
记得张桂梅校长拖着病体走遍山区,用“红色教育”点燃女孩们的希望;记得“时代楷模”黄大发老师扎根乡村,用知识改变学生命运……他们用行动证明:教师的奋斗,从来都与党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。2021年,我有幸加入北外新华这个大家庭,但却赶上了疫情,那段时间可能是最难熬的时光。因为工作需要,我只能隔离在学校,并坚守在教学岗位上,于是拖家带口,学校便成了我的第二个家,与学生同吃同住,每天进行体温测量、日常防疫和教学工作,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,时常忙到深夜,24小时随时待命。面对如此强度的工作量,我并没有被打倒,反而热情高涨,我想那便是红星的力量吧,心之所向,星光之所引。
点亮红星:让奋斗成为教师的生命底色
2022年,我接手一个新的班级,班上有个黄同学,由于父母离异,深受打击,学习成绩也不理想,尤其是英语,只能考二三十分,我尤其替他着急,也感到非常困惑和焦虑。直到在党史学习中读到“教育是国之大计”,突然明白: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,哪怕只能改变一个,也是值得全力以赴的事业。于是,我开始利用课间、午休甚至周末放假的时间,从教读单词到背诵单词再到短语和读写句子,一个学期之后,他的英语成绩提升了40多分,他拿着英语试卷激动地跑到我面前说:“曹老师,我英语考76分,终于及格了。”看到他脸上久违的笑容,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或许我们成不了惊天动地的英雄,但当我们在晨读中带领学生诵读红色经典,在课后为学困生耐心辅导,在疫情期间化身“主播”云端授课——这些微光汇聚起来,就是照亮教育强国之路的璀璨星河。让我们以红星为引,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属于教师的奋斗诗行,让党徽在我们心中永远闪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