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花语 | 张平:廿载语文路,把课堂变成孩子敢想敢说的“魔法屋”

时间:2025-10-28     阅读数:0      作者:小学部

站在小学语文讲台的第二十个秋天,我依然会为这样的画面心动:晨光里,孩子举着沾了铅笔灰的手喊“老师,我觉得蒲公英的绒毛是天空寄来的明信片”;讨论《司马光》时,有人蹦起来说“要是我,会找小伙伴一起搬石头,这样更快”——没有齐刷刷的“标准答案”,却有满教室亮晶晶的眼神,这便是我用二十年时光守护的语文课堂。


wps_doc_0


我总怕“批评”会像寒霜,冻住孩子心里刚冒芽的表达欲。所以我的课堂里没有“你答错了”,只有“这个角度真特别,再说说看”;没有“不许瞎想”,反而会把“孙悟空要是有手机,会给唐僧发什么消息”当成随堂小话题。记得有个总低着头的孩子,第一次举手说“小蚂蚁搬家,会不会是怕雨淋湿了家里的饼干”,我把这句话写在黑板最显眼的地方,全班一起为他鼓掌。后来他成了语文课上的“故事大王”,每次分享前都会先看向我,像是在确认“我的想法真的可以说吗”——而我总会笑着点头,用眼神告诉他:这里永远有你的位置。



 

我不喜欢把语文框在“读课文、背段落”的束缚里。讲《秋天的雨》时,我们会把银杏叶贴成小书签,在上面写自己发现的“秋天的悄悄话”;学古诗《春晓》,就带着孩子去校园里听鸟鸣、找落花,让“夜来风雨声”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,而是沾着露水的真实体验。有家长说,孩子回家后总拉着他们“聊语文”:看见晚霞会说“这是‘夕阳西下,断肠人在天涯’的颜色”,吃饺子时会问“妈妈,饺子的形状是不是像古代的元宝,所以过年要吃呀”。听到这些,我便觉得所有付出都有了回响——原来语文课的温度,真的能从教室延伸到孩子的生活里。


wps_doc_1


有人问我,二十年教语文不觉得枯燥吗?可每次看到孩子因为一句鼓励而眼里发光,因为一个有趣的话题而争着发言,我就知道:语文从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点,而是能点燃好奇心的火种,能唤醒创造力的土壤。我愿继续做这个“守火人”,在讲台上再站许多个十年,让每一节语文课都没有抱怨、没有束缚,只有孩子的笑声、敢说的勇气,和被点亮的、闪闪发光的想象力。


撰稿:张平

排版:陈高寒

审核:申沫

学校地址:
安徽 · 阜阳 颍州区清河街道办事处三清路99号

招生电话:0558-3997777

联系邮箱:fybwxh@126.com